垃圾分类:一本算得出的“低碳帐”
2010年的春天,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甚至很多中小城市,似乎在同一时间启动了垃圾分类的行动。
在专家看来:“垃圾处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广州而言,十二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垃圾分类的想法。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依靠了市场的驱动,环卫工人、拾荒者自发的在垃圾中分拣出可以回收的部分,以至于,在几乎没有家庭参加垃圾分类的情况下,有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处理系统。
然而,面对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广州不得不急迫的需要将被分类回收的比例在“33%”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在探索分类标准的路上,官方、民间萌现截然不同的模式。按照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我们是在一边实验,一边推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低碳”这一生词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候,垃圾分类确实也能做出不少的贡献。
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垃圾分类不仅是环保事业,更是生活方式。当他们看着社区或路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却始终没有明白:手中的垃圾该各归何处。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回收后,它们各自转化为何物?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又存在哪些误区?一系列看似科普的信息,也需要得到详解。
【政策篇】
垃圾分类,不是一场秀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对于广州而言,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最新的词汇。
十二年前,广州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想法;2000年,在全国有8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广州就是其一;也因为相关经验,广州主编了分类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实施。
然而,在去年年底,从市环卫局局长“转型”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却表示,广州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某种角度来看,过去十二年也并非毫无成效:在市场驱动下,环卫工人和拾荒者的自发收检可收回垃圾,已经使得广州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的焚烧或者填埋系统。
面对广州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分类的旗号再次启动。按照广州城管委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是一场秀。”
日排量如4450头大象
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行动的迅速重演,归功于市民反对垃圾焚烧的无奈之举。但是,在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看来,十几年来,政府始终在考虑分类的问题,只是条件不够成熟。
如今,再次强力启动垃圾分类,刘国柱直言:“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是目前垃圾处理终端的极大压力。”
据估算,目前,广州每天排放生活垃圾达到1.78万吨,相当于4450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垃圾年排放量以5%到10%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垃圾终端处理能力,最多支持到2012年。“通常来讲,一个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垃圾大概在0.85公斤左右,但事实上,广州目前已经超过1公斤。解决垃圾围城迫在眉睫。”刘国柱如是说。
事实上,垃圾围城已经不是最近几年的事。1992年,国家就开始提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在此后的日子里,广州表现的颇为积极。先是用四年时间,开展垃圾分类居民调查;而后在1999年,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
2000年,更是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年。那一年,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在越秀、海珠、天河、芳村、白云等区,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已达到20%至39%左右,而起步最早、速度最快的荔湾区垃圾分类覆盖率甚至达到100%。
不过,火热之后归于平淡。后面的几年,垃圾分类看上去不温不火,体制引发的谁主管问题和管理跟不上市场节奏两大原因,让人们发现:垃圾分类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回头来看,过去的力度是不够的。”刘国柱告诉《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直到如今,很多人依然对垃圾分类缺少深入的理解。
不过,刘国柱并不认为过去十年毫无用意,虽然当年尚未接触相关工作,他依然觉得:“工作还是有成效的。”
他所谓的成效,一方面在于2004年,广州市环卫部门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这份标准被国家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
而另一方面,从效率角度来看,在家庭没有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广州虽然日常垃圾1.78万吨,但其中已有33%实现分类回收,没有进入最终的终端垃圾处理系统。
“很多市民觉得自己家庭没有分类垃圾,整个城市也不会有人做这个事情,事实并非如此。”刘国柱说,走访街道,可以发现垃圾桶里有回收价值的垃圾都已经被拣走了,这是因为环卫工人、拾荒者进行了一次垃圾分类。这其中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也有市场引导的自发行为。
2009年,垃圾分类再次被提到了重要的议程。毋庸置疑,政府希望在被分类回收的比例再“33%”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下一个目标:餐余垃圾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将如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的垃圾挑拣出来,以此实现垃圾总量的减少。按照目前广州的分类标准,塑料、纸张等被归类为“可回收垃圾”。
然而,长期被忽略的是,还有另一类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
“从垃圾成分来看,餐厨垃圾已经占到广州垃圾终端处理的53-56%。”刘国柱接受《健康忠告》记者采访时说,所谓餐厨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它们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前者产自酒店、宾馆等,而后者来源于家庭的厨房。
在相关部门的设想中,将餐厨垃圾单独处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生物的角度讲,餐厨垃圾以有机物为主,有机物是可以降解的,可以作为可循环资源,转化为堆肥或者饲料;另一方面,餐厨垃圾所占垃圾总量的比例超过一半,如果能把餐厨垃圾分类出来,就意味着减少了大量的垃圾产量,进一步也减轻垃圾填埋或焚烧的数量。
如今,位于燕岭路越秀环卫车队站场的广州市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已经率先处理了来自广州市委、市政府食堂的餐厨垃圾。
这个处理厂里总共有着3台机器,投入约200多万元。项目负责人、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梅耀武介绍说:“一般来讲,每台机器平均8小时就能处理400公斤的餐厨垃圾。”
由于厨余垃圾尚未完全分类,被送到处理现场后,首先还要经过“手工分拣”,将饮料瓶、塑料盘、塑料袋等大件垃圾例挑拣出来,然后才会被倒入处理机器内。又因为中国的餐厨垃圾水分含量高,技术人员需要添加玉米皮、花生壳等水分调整材料,用来改变垃圾的水分含量。此后,经过添加菌类、降解发酵、深加工诸多环节,家里的残余饭菜就变成了优良品质的生物饲料或微生物肥料菌剂。
“将这些肥料替代化肥使用,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而且比传统的化肥产品价格更便宜。”据介绍,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联系广州周边的“农家乐”,为肥料寻找销路;而今年10月份,还会推出另一套针对居民日产厨余垃圾的处理技术。
事实上,在广州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尚未面向居民的时候,曾经因为欲建焚烧厂备受争议的番禺区已经准备厨余垃圾的试点。
“从4月25日开始,将以海龙湾做试点进行厨余垃圾回收,由中创沃德公司无偿向海龙湾每户提供一个储物箱和一个厨余食品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番禺区业主巴索风云在小区论坛上兴奋地发了这样的帖表子。而据介绍,这个项目尚由业主自愿参与,由中创沃德公司与居民签订协议,公司每天收运2次厨余垃圾。
立法成为推进瓶颈
垃圾分类正在一步步的推进,但是像巴索风云这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其实并不算多,在刘国柱看来,推广工作最大的瓶颈就是:“很多人并不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执行。”
曾经有一项民间调查,90%的民众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90%的人没有做对或者懒得操作。尽管刘国柱觉得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他依然认为,呈现出的矛盾确为事实。
“垃圾分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刘国柱举例说,目前,很多酒店的餐饮垃圾用来卖钱,强迫他们将垃圾提供给环卫部门分类处理,会触动一系列的利益,“由于没有立法,人家不给你,也不能说什么。”
法律专业出身的刘国柱直指要害,他表示立法是现在推广垃圾分类的一项空缺。其实,立法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2010年度立法计划》,垃圾分类名列其中。
由于垃圾分类涉及多个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城管委已和林业等部门联合,研究做堆肥厂,专门处理农贸市场水果、蔬菜等垃圾;与供销社沟通,完善废物收购站的监管;未来还要讨论设立垃圾处理行业企业的经营许可证,作为特殊行业的特殊经营。
谈及企业介入垃圾分类工作,刘国柱告诉《健康忠告》记者:“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从整个垃圾处理的过程来看,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诸多环节。但刘国柱强调,社会化的介入不能允许由任何一家公司涉足每一个环节,以免发生垄断。
在刘国柱看来,垃圾处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涉及公众利益、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具有公益性质,但是企业化的运作最终追求最大利润,由此,面对这样的矛盾,如果考虑企业的介入也更需要立法的支持。
不过,在立法及形成决策方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
前不久,广州市城管委组织邀请全国32名环保专家召开了生活垃圾处置咨询会,形成了专家签字认可的咨询意见书,明确了“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
消息一出,很多人纷纷叹息:“最终还是要焚烧为主!”在多数市民的观念中,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是可以不用焚烧,由此,以减少可能的空气污染。
但是,刘国柱对《时代周报.健康忠告》的记者解释说,在这个问题上,市民们存在着概念的混淆。
“垃圾处理涉及几个环节: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垃圾处理。是否分类可以存在与任何一个环节,由此便有了家庭垃圾的分类投放、环卫工人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最终把垃圾分类处理。相比而言,焚烧或者填埋,属于最后垃圾终端处理环节的技术选择。”刘国柱说,虽然理论上,所有的垃圾都可以回收,但是纵观世界各国,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能回收的垃圾依然需要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而分类的目的,是将可回收的回收,尽量减少需要焚烧或填埋的垃圾数量。
【低碳篇】
回收再利用,可减垃圾50%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这一生词随着媒体传播,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
在共同探讨的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也成了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客户”。
算得出的“低碳账”
“垃圾分类肯定能减少碳排放。”尽管无法计算碳排放的具体数字,但是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依然认为,将再生的垃圾回收,减少了焚烧和填埋的比例,必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广州市环境保护局的数字,将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将减少垃圾数量达到50%以上。
由于没有垃圾分类,本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没有分类处理,出现了大量污染环境的事实。
当生活垃圾中不易降解的物质被填埋出来,使得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而抛弃的废塑料如果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也就时有发生。废弃的充电电池、扣式电池因为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事实上,如今,全国每年使用的塑料快餐盒数量已经达到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据生活垃圾的4-7%。此外,废纸、玻璃、金属、织物等等,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
废纸(配logo)
可以回收的废纸主要包括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黑1?。但纸巾和卫生纸因为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对于低碳和节约资源而言,每回收1吨废纸,就可以制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了74%的污染。如此计算,当回收了1500吨废纸的时候,就可以使原本用来生产1200吨纸张的林木免于砍伐。
塑料(配logo)
可回收的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盒和餐具、硬塑料等。
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就可以获得700公斤二级原料。与此同时,1吨废塑料还可以用来回炼柴油,达到600公斤。
金属(配logo)
可回收的生活金属垃圾主要是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等。
每回收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而每回收1吨废钢,可以炼出好钢900公斤,比用矿石冶炼节省成本47%,减少75%的空气污染,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织物和玻璃(配logo)
包括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废弃衣服、桌布、洗脸毛巾、书包等,玻璃的相关垃圾有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和暖瓶等。这些可以用来再造布料和玻璃。
【模式篇】
五羊模式 PK 番禺模式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目前在广州,称之为代表的垃圾分类有两种模式:越秀区东湖街相对成熟的“五羊模式”与刚刚试水、雏形未定的“番禺模式”。前者由广州市级试点探索,后者是番禺区的自我尝试。
两种模式各自的利弊何在?成本投入哪个更少?哪种模式更能“复制”?还需从投放、收集、处理每个环节,细细比较。
五羊模式
2007年,由“分类得”公司在越秀区东湖街推广。
把垃圾分为“食品垃圾、非食品垃圾与有害物质”三种。
好处在于很多资源可以获得再利用,垃圾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到目前为止,已有5个大型服务社区、8000多户家庭参与他们推广的家庭垃圾分类。
番禺模式
2009年启动,将垃圾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
可回收的垃圾,将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实行上门回收和小区定点、定期回收。
不可回收的垃圾,则由小区清洁公司来处理。
目前公布了三个试点首试垃圾分类,分别是海龙湾小区、桥南街华景新城小区和市桥实验小学,通过增设分类垃圾桶以及末端处理措施等来推广。
投放:分两类 vs 分三类
海龙湾是番禺模式的试点地之一,在海龙湾社区的居民楼电梯口,安放了贴着“可回收垃圾”的白色塑料桶,居民可以在家门口投放报纸、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而占居民垃圾总量50%以上的厨余垃圾,在“番禺模式”中,被归入“不可回收类”,进行填埋。
这就是番禺生活垃圾的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
追踪分类后垃圾的去向,可回收的垃圾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实行上门回收和小区定点、定期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则由小区清洁公司进行处理。
相比之下,作为广州最早推广垃圾分类的街道,广州荔湾区东湖街的“五羊模式”,则把垃圾分为三类:食品垃圾、非食品垃圾与有害垃圾。与番禺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将食品垃圾细分出来,通过厨余垃圾处理机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此外,将废电池、水银、灯管、化妆品、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按周进行回收。
在东山实验小学,因为有了一台从日本进口的厨余垃圾机,每天将4斤厨余垃圾放进去,通过微生菌分解、消灭、减量,就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学校里的垃圾充分再利用,已经实现一个月垃圾不出校门。
番禺模式:
优势:将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
五羊模式:
优势:将食品垃圾堆肥
收集:多家公司负责 vs 一家公司负责
“垃圾已经分类,但是运输时又混在一起,分类岂不是白分?”在垃圾分类的推广期,这是许多居民的担忧所在。
按番禺预计的模式,运送可以做到分开运。由于番禺模式中,垃圾回收是“两条线”,分别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上门回收及环卫部门回收。
但是,现实操作来看,却存在一定难度。此前,番禺社区里的可回收垃圾主要由清洁工各自收拣并卖给废品收购站,赚钱补贴生活。如果实行再生资源经营户上门回收,清洁工的补贴便成问题,他们必然有意见。如此一来,很可能形成供销社的经营户和物业公司的清洁工“双方同时负责”的抢垃圾局面,如何协调成为问题。
而“五羊模式”又是如何实现垃圾收集的呢?
据介绍,目前在每个居民家中,都放置了两个垃圾桶,分别存放食品垃圾和非食品垃圾,统一负责该片区垃圾管理的分类得公司会每日派人上门回收。而在每栋楼下,都会设置一个有害物质垃圾桶,该公司会每周末前往回收。“按照我们设置的程序收运垃圾,应该不会造成将已经被分类的垃圾弄混。”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番禺模式:
优势:清洁工工作量减少 劣势:可能影响清洁工额外收入
五羊模式:
优势:统一公司管理,不会造成收集混乱
处理:各家粉碎排入下水道 VS 集中发酵化为肥料
因为两种模式采取了不同的分类处理方式,成本投入也是不一样的。
海龙湾物业管理接受《健康忠告》采访时表示,由于采取了分类回收,有专人上门收集再生资源,物业在垃圾处理方面的投入与以前相差不大,甚至反而有所下降。而专人收集“可回收垃圾”,也使得保洁员轻松一些。按照一位保洁员的介绍,在分类回收之前,他每天需要独自负责四栋楼的清洁,包括收运垃圾、拖地等,一天清两次,每天清理44桶,一共是88趟;分类后,垃圾量会减少一些。
至于没有单独分列出的“厨余垃圾”在番禺曾经召开的“方案介绍会”上,曾经透露,番禺模式计划推广“食物垃圾粉碎机”,购买机器的支出可能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有了这个粉碎机,居民在家中将剩饭、菜叶、果皮等倒进洗菜池集水口,然后盖上盖子,打开开关,在一阵如同榨汁机工作时的轰隆声后,拧开水龙头冲会水,就可以将打成浆糊状的厨余垃圾随水冲走。
不过,当时的介绍会上也说,由于粉碎后的食物垃圾直接进入下水道,政府可能还要投入经费改造管网。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模式尚不用考虑投入成本,因为很多家庭并不愿意为之付出上千元的投入,另一方面,“食物垃圾粉碎机”对水系统的污染也遭到很多环保主义者的反对。
在成本方面,“五羊模式”的投入也不少。据介绍,由于挨户配备“垃圾粉碎机”可能性较低,所以采用了生化处理,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或饲料。倘若挨户推广“垃圾粉碎机”,一个社区的设备初步估算至少要2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方面,“五羊模式”让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凡是居民按照相关要求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就可以领到一张会员打折卡,而其中的固体垃圾可以折合成现金,在会员打折卡有所显现,到社区连锁便利店买米、油等日常用品享受八五折扣,日后还将实现垃圾回收的钱直接存入卡中消费。这一计划推出后受到居民的青睐。
番禺模式:
优势:运输量减少 劣势:如采用粉碎机,可能污染水系统,成本也较高
五羊模式:
优势:可以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结论:解读官方分类标准
尽管广州的垃圾分类试点有很多,但刘国柱说,未来的标准都是统一的。
目前来看,广州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相对来讲,接近于五羊模式,但是更突出了“可回收垃圾”的利用价值。
在垃圾分类处理上,餐厨垃圾将进入集中的处理厂,转化成肥料;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化处理;可回收垃圾如同“番禺模式”进入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其他垃圾即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出来。
不过,考虑到垃圾分类的推广步骤循序渐进,城管委并没有把以上四种分类作为当前的推广标准。“我们现在只要求最低标准,不设最高标准。”刘国柱接受《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所谓最低标准,就是先把厨余垃圾分类出来。
这一决定不无依据:首先,将超过垃圾总量50%的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可以减少填埋焚烧的压力,同时可以转化成肥料,变废为宝;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环卫工人、拾荒者依然会受市场驱动主动将挑拣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变卖。刘国柱说,既然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而且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还是应该鼓励,未来也可能考虑将这些拾荒者进行“收编”,纳入垃圾分类的体系。
其实除了所分类别,垃圾分类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考虑。
在北京、上海考察的时候,刘国柱发现,这些城市没有在楼道里设置垃圾桶的习惯,都是由各家各户将垃圾拎到楼下,广州在90年代初也是如此,后来发展成上门收垃圾了。
关于这个细节,刘国柱联想到垃圾分类,算了一笔账:如果现在高层有30层,每层分类放置,至少需要两个垃圾桶,一栋楼就是60个桶,一个桶大概200多元,那么仅在垃圾桶设置上的成本就将极其庞大。但是,如果没有在每层设立垃圾桶,市民依然习惯在各家门口投放垃圾,很可能造成楼道内污染、引发邻里关系、夏天恶臭等一系列问题。
“垃圾分类不是这么简单,很多细节可能相互矛盾,需要人们改变太多的生活习惯。”刘国柱如是说。
【专家篇】
“理想模式中,没有不可回收的垃圾”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对于很多人来讲,“垃圾分类”似乎仅是一个口号。看着社区或路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却始终没有明白:到底手中的垃圾该各归何处。
目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陈炳禄副教授正在主持《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从学者的角度,他对垃圾分类有着理想化的认识,但同时,他也知道,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广州的垃圾分类远不能达到国外的水平。
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回收后,它们各自转化为何物?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又存在哪些误区?
《健康忠告》:从专业角度来看,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不可回收?
陈炳禄: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理想模式中,所有垃圾都是可以回收的。
但是,在现阶段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有些垃圾回收成本大或者回收效果不好,再利用产生的价值也很小,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回收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健康忠告》:按照您所说,如果所有垃圾都可以回收,那么,不同种类垃圾回收后,各可转化成什么?
陈炳禄:首先,厨余可以转化为饲料,纸可以做再造纸,塑料再造成硬塑料。废旧电池的处理则比较麻烦,成本很高,但纯铝的依然可以提炼铝材。最难以回收的可能是衣物、鞋子等布类物品,因为成分复杂、材料各不相同,从技术的角度可以再造布料,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再造布料的成本比用新原料造还高,做出的衣服也不会便宜。
《健康忠告》:对于五羊模式和番禺模式,您有何看法?
陈炳禄:其实,五羊模式和我建议的模式比较接近,主要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非食品垃圾以及有害垃圾。
但是,我不建议所有家庭都使用分类垃圾桶,每一栋楼有配备就可以了,这涉及成本问题,也涉及实际使用效率。以有害垃圾为例,主要是电池、灯管等,正常家庭即使一个月也很难产生太多有害垃圾,因此,就没必要在家中配备这种垃圾桶。
番禺模式则相对不太合理,对食品垃圾粉碎后排入管道的话,很容易会造成管道堵塞,污染物还会加强水的污染。
《健康忠告》:您心目中有没有更为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
陈炳禄:垃圾分类有类别上的不同,也有方式上的不同。
类别上,我觉得在家庭里就分为两类:厨余垃圾和非食品垃圾,然后再在小区设一些有害垃圾的投放点,比较接近于五羊模式。
而在方式上,也就是指操作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采用专用的垃圾袋就可以了,不同类的垃圾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或者是在垃圾袋上印上不同的标签,每个家庭都使用分类垃圾桶,耗费太大。
《健康忠告》:国外有什么好的垃圾分类模式值得参考吗?
陈炳禄:所谓“好的模式”也要针对国情来讲,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不同,美国人的厨余垃圾基本都是比较干的,不像我们中国。另外,即使在中国,天气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的垃圾特点也存在不同,因此,垃圾的处理方式也应该“因地制宜”。
《健康忠告》: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中,是否存在误区?
陈炳禄:其实,垃圾分类很多细节非常重要,被我们忽视了。
例如,在美国、日本,“非食品垃圾”是不能含有任何水分的,即使一个牛奶盒,也要清洗干净、涳干,才能丢到垃圾桶里。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公众认为把奶液残余的牛奶盒丢到“非食品垃圾”中,已经足够了,事实上,其中包含了不少奶液“食品”。类似的还有带肉汁的包装袋等等。
之所以需要如此细致,因为处理不彻底,将影响下一步垃圾回收再利用,或者在焚烧垃圾时导致热值不够。
在专家看来:“垃圾处理已经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对于广州而言,十二年前就已经启动了垃圾分类的想法。在过去的十二年里,依靠了市场的驱动,环卫工人、拾荒者自发的在垃圾中分拣出可以回收的部分,以至于,在几乎没有家庭参加垃圾分类的情况下,有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处理系统。
然而,面对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广州不得不急迫的需要将被分类回收的比例在“33%”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在探索分类标准的路上,官方、民间萌现截然不同的模式。按照相关负责人的话说:“我们是在一边实验,一边推广。”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低碳”这一生词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时候,垃圾分类确实也能做出不少的贡献。
只不过,对于普通民众,垃圾分类不仅是环保事业,更是生活方式。当他们看着社区或路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却始终没有明白:手中的垃圾该各归何处。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回收后,它们各自转化为何物?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又存在哪些误区?一系列看似科普的信息,也需要得到详解。
【政策篇】
垃圾分类,不是一场秀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对于广州而言,垃圾分类并不是一个最新的词汇。
十二年前,广州开启了垃圾分类的想法;2000年,在全国有8个垃圾分类的试点城市,广州就是其一;也因为相关经验,广州主编了分类标准,由建设部作为国标颁布实施。
然而,在去年年底,从市环卫局局长“转型”成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吕志毅却表示,广州垃圾分类仍处于“初级阶段”。从某种角度来看,过去十二年也并非毫无成效:在市场驱动下,环卫工人和拾荒者的自发收检可收回垃圾,已经使得广州33%的垃圾没有进入终端的焚烧或者填埋系统。
面对广州日产垃圾1.78万吨的现状和接近饱和的垃圾填埋场,垃圾分类的旗号再次启动。按照广州城管委垃圾分类相关负责人的说法:“我们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这不是一场秀。”
日排量如4450头大象
在很多人看来,垃圾分类行动的迅速重演,归功于市民反对垃圾焚烧的无奈之举。但是,在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看来,十几年来,政府始终在考虑分类的问题,只是条件不够成熟。
如今,再次强力启动垃圾分类,刘国柱直言:“最核心的考虑因素,是目前垃圾处理终端的极大压力。”
据估算,目前,广州每天排放生活垃圾达到1.78万吨,相当于4450头成年大象的重量,而垃圾年排放量以5%到10%的速度增长。如果按照目前的垃圾终端处理能力,最多支持到2012年。“通常来讲,一个人每天平均产生的生活垃圾大概在0.85公斤左右,但事实上,广州目前已经超过1公斤。解决垃圾围城迫在眉睫。”刘国柱如是说。
事实上,垃圾围城已经不是最近几年的事。1992年,国家就开始提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
在此后的日子里,广州表现的颇为积极。先是用四年时间,开展垃圾分类居民调查;而后在1999年,正式倡议居民实施垃圾分类。
2000年,更是最为轰轰烈烈的一年。那一年,广州被列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出台了《垃圾分类收集服务细则》等一系列文件,在越秀、海珠、天河、芳村、白云等区,垃圾分类的覆盖率已达到20%至39%左右,而起步最早、速度最快的荔湾区垃圾分类覆盖率甚至达到100%。
不过,火热之后归于平淡。后面的几年,垃圾分类看上去不温不火,体制引发的谁主管问题和管理跟不上市场节奏两大原因,让人们发现:垃圾分类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回头来看,过去的力度是不够的。”刘国柱告诉《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直到如今,很多人依然对垃圾分类缺少深入的理解。
不过,刘国柱并不认为过去十年毫无用意,虽然当年尚未接触相关工作,他依然觉得:“工作还是有成效的。”
他所谓的成效,一方面在于2004年,广州市环卫部门主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评价标准》,这份标准被国家建设部作为国家行业标准颁布实施。随后,又印发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方案》和《垃圾分类标志和分类方法》。
而另一方面,从效率角度来看,在家庭没有垃圾分类的情况下,广州虽然日常垃圾1.78万吨,但其中已有33%实现分类回收,没有进入最终的终端垃圾处理系统。
“很多市民觉得自己家庭没有分类垃圾,整个城市也不会有人做这个事情,事实并非如此。”刘国柱说,走访街道,可以发现垃圾桶里有回收价值的垃圾都已经被拣走了,这是因为环卫工人、拾荒者进行了一次垃圾分类。这其中有政府推动的因素,也有市场引导的自发行为。
2009年,垃圾分类再次被提到了重要的议程。毋庸置疑,政府希望在被分类回收的比例再“33%”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下一个目标:餐余垃圾
垃圾分类的目的在于将如纸张、塑料等可回收的垃圾挑拣出来,以此实现垃圾总量的减少。按照目前广州的分类标准,塑料、纸张等被归类为“可回收垃圾”。
然而,长期被忽略的是,还有另一类垃圾也可以“变废为宝”。
“从垃圾成分来看,餐厨垃圾已经占到广州垃圾终端处理的53-56%。”刘国柱接受《健康忠告》记者采访时说,所谓餐厨垃圾包括餐饮垃圾和厨余垃圾,它们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前者产自酒店、宾馆等,而后者来源于家庭的厨房。
在相关部门的设想中,将餐厨垃圾单独处理,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生物的角度讲,餐厨垃圾以有机物为主,有机物是可以降解的,可以作为可循环资源,转化为堆肥或者饲料;另一方面,餐厨垃圾所占垃圾总量的比例超过一半,如果能把餐厨垃圾分类出来,就意味着减少了大量的垃圾产量,进一步也减轻垃圾填埋或焚烧的数量。
如今,位于燕岭路越秀环卫车队站场的广州市第一个餐厨垃圾处理厂,已经率先处理了来自广州市委、市政府食堂的餐厨垃圾。
这个处理厂里总共有着3台机器,投入约200多万元。项目负责人、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梅耀武介绍说:“一般来讲,每台机器平均8小时就能处理400公斤的餐厨垃圾。”
由于厨余垃圾尚未完全分类,被送到处理现场后,首先还要经过“手工分拣”,将饮料瓶、塑料盘、塑料袋等大件垃圾例挑拣出来,然后才会被倒入处理机器内。又因为中国的餐厨垃圾水分含量高,技术人员需要添加玉米皮、花生壳等水分调整材料,用来改变垃圾的水分含量。此后,经过添加菌类、降解发酵、深加工诸多环节,家里的残余饭菜就变成了优良品质的生物饲料或微生物肥料菌剂。
“将这些肥料替代化肥使用,不仅有助于改善土壤,而且比传统的化肥产品价格更便宜。”据介绍,目前这个项目正在联系广州周边的“农家乐”,为肥料寻找销路;而今年10月份,还会推出另一套针对居民日产厨余垃圾的处理技术。
事实上,在广州首个厨余垃圾处理厂尚未面向居民的时候,曾经因为欲建焚烧厂备受争议的番禺区已经准备厨余垃圾的试点。
“从4月25日开始,将以海龙湾做试点进行厨余垃圾回收,由中创沃德公司无偿向海龙湾每户提供一个储物箱和一个厨余食品垃圾桶,收集厨余垃圾。”番禺区业主巴索风云在小区论坛上兴奋地发了这样的帖表子。而据介绍,这个项目尚由业主自愿参与,由中创沃德公司与居民签订协议,公司每天收运2次厨余垃圾。
立法成为推进瓶颈
垃圾分类正在一步步的推进,但是像巴索风云这样积极参与垃圾分类的市民其实并不算多,在刘国柱看来,推广工作最大的瓶颈就是:“很多人并不能像自己说的那样去执行。”
曾经有一项民间调查,90%的民众支持垃圾分类,但也有90%的人没有做对或者懒得操作。尽管刘国柱觉得这个数据不一定准确,但他依然认为,呈现出的矛盾确为事实。
“垃圾分类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是想象中这么简单。”刘国柱举例说,目前,很多酒店的餐饮垃圾用来卖钱,强迫他们将垃圾提供给环卫部门分类处理,会触动一系列的利益,“由于没有立法,人家不给你,也不能说什么。”
法律专业出身的刘国柱直指要害,他表示立法是现在推广垃圾分类的一项空缺。其实,立法的问题已经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年年初召开的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讨论并原则通过了《广州市2010年度立法计划》,垃圾分类名列其中。
由于垃圾分类涉及多个部门,有关负责人透露,城管委已和林业等部门联合,研究做堆肥厂,专门处理农贸市场水果、蔬菜等垃圾;与供销社沟通,完善废物收购站的监管;未来还要讨论设立垃圾处理行业企业的经营许可证,作为特殊行业的特殊经营。
谈及企业介入垃圾分类工作,刘国柱告诉《健康忠告》记者:“不是没有这种可能。”
从整个垃圾处理的过程来看,涉及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诸多环节。但刘国柱强调,社会化的介入不能允许由任何一家公司涉足每一个环节,以免发生垄断。
在刘国柱看来,垃圾处理是一个特殊行业,涉及公众利益、环境安全和社会安全,具有公益性质,但是企业化的运作最终追求最大利润,由此,面对这样的矛盾,如果考虑企业的介入也更需要立法的支持。
不过,在立法及形成决策方案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质疑的声音。
前不久,广州市城管委组织邀请全国32名环保专家召开了生活垃圾处置咨询会,形成了专家签字认可的咨询意见书,明确了“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焚烧为主、填埋为辅”的处理模式。
消息一出,很多人纷纷叹息:“最终还是要焚烧为主!”在多数市民的观念中,垃圾分类的目的就是可以不用焚烧,由此,以减少可能的空气污染。
但是,刘国柱对《时代周报.健康忠告》的记者解释说,在这个问题上,市民们存在着概念的混淆。
“垃圾处理涉及几个环节:垃圾投放、垃圾收集、垃圾处理。是否分类可以存在与任何一个环节,由此便有了家庭垃圾的分类投放、环卫工人的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最终把垃圾分类处理。相比而言,焚烧或者填埋,属于最后垃圾终端处理环节的技术选择。”刘国柱说,虽然理论上,所有的垃圾都可以回收,但是纵观世界各国,在目前的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能回收的垃圾依然需要进行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而分类的目的,是将可回收的回收,尽量减少需要焚烧或填埋的垃圾数量。
【低碳篇】
回收再利用,可减垃圾50%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哥本哈根会议以来,“低碳”这一生词随着媒体传播,渐渐为中国百姓耳熟能详。
在共同探讨的气候变化问题上,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减少工农业生产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却往往忽视了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碳足迹。据测算,1999年到2002年间,二氧化碳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城市居民也成了排放二氧化碳的“最大客户”。
算得出的“低碳账”
“垃圾分类肯定能减少碳排放。”尽管无法计算碳排放的具体数字,但是广州城管委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副处长刘国柱依然认为,将再生的垃圾回收,减少了焚烧和填埋的比例,必然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
根据广州市环境保护局的数字,将可回收垃圾再利用,将减少垃圾数量达到50%以上。
由于没有垃圾分类,本可以再利用的垃圾没有分类处理,出现了大量污染环境的事实。
当生活垃圾中不易降解的物质被填埋出来,使得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而抛弃的废塑料如果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也就时有发生。废弃的充电电池、扣式电池因为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物质,也会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事实上,如今,全国每年使用的塑料快餐盒数量已经达到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废塑料占据生活垃圾的4-7%。此外,废纸、玻璃、金属、织物等等,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
废纸(配logo)
可以回收的废纸主要包括报纸、书本纸、包装用纸、办公用纸、广告用纸、纸黑1?。但纸巾和卫生纸因为水溶性太强,不可回收。
对于低碳和节约资源而言,每回收1吨废纸,就可以制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了74%的污染。如此计算,当回收了1500吨废纸的时候,就可以使原本用来生产1200吨纸张的林木免于砍伐。
塑料(配logo)
可回收的塑料包括各种塑料袋、塑料泡沫、塑料包装、一次性塑料盒和餐具、硬塑料等。
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就可以获得700公斤二级原料。与此同时,1吨废塑料还可以用来回炼柴油,达到600公斤。
金属(配logo)
可回收的生活金属垃圾主要是易拉罐、铁皮罐头盒等。
每回收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而每回收1吨废钢,可以炼出好钢900公斤,比用矿石冶炼节省成本47%,减少75%的空气污染,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
织物和玻璃(配logo)
包括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废弃衣服、桌布、洗脸毛巾、书包等,玻璃的相关垃圾有玻璃瓶、碎玻璃片、镜子、灯泡和暖瓶等。这些可以用来再造布料和玻璃。
【模式篇】
五羊模式 PK 番禺模式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目前在广州,称之为代表的垃圾分类有两种模式:越秀区东湖街相对成熟的“五羊模式”与刚刚试水、雏形未定的“番禺模式”。前者由广州市级试点探索,后者是番禺区的自我尝试。
两种模式各自的利弊何在?成本投入哪个更少?哪种模式更能“复制”?还需从投放、收集、处理每个环节,细细比较。
五羊模式
2007年,由“分类得”公司在越秀区东湖街推广。
把垃圾分为“食品垃圾、非食品垃圾与有害物质”三种。
好处在于很多资源可以获得再利用,垃圾可以进行无害化处理。
到目前为止,已有5个大型服务社区、8000多户家庭参与他们推广的家庭垃圾分类。
番禺模式
2009年启动,将垃圾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
可回收的垃圾,将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实行上门回收和小区定点、定期回收。
不可回收的垃圾,则由小区清洁公司来处理。
目前公布了三个试点首试垃圾分类,分别是海龙湾小区、桥南街华景新城小区和市桥实验小学,通过增设分类垃圾桶以及末端处理措施等来推广。
投放:分两类 vs 分三类
海龙湾是番禺模式的试点地之一,在海龙湾社区的居民楼电梯口,安放了贴着“可回收垃圾”的白色塑料桶,居民可以在家门口投放报纸、塑料等可回收垃圾。而占居民垃圾总量50%以上的厨余垃圾,在“番禺模式”中,被归入“不可回收类”,进行填埋。
这就是番禺生活垃圾的分类:可回收与不可回收。
追踪分类后垃圾的去向,可回收的垃圾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实行上门回收和小区定点、定期回收;不可回收的垃圾,则由小区清洁公司进行处理。
相比之下,作为广州最早推广垃圾分类的街道,广州荔湾区东湖街的“五羊模式”,则把垃圾分为三类:食品垃圾、非食品垃圾与有害垃圾。与番禺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将食品垃圾细分出来,通过厨余垃圾处理机分解转化为有机肥。此外,将废电池、水银、灯管、化妆品、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按周进行回收。
在东山实验小学,因为有了一台从日本进口的厨余垃圾机,每天将4斤厨余垃圾放进去,通过微生菌分解、消灭、减量,就可以转化为有机肥,学校里的垃圾充分再利用,已经实现一个月垃圾不出校门。
番禺模式:
优势:将可回收垃圾循环利用
五羊模式:
优势:将食品垃圾堆肥
收集:多家公司负责 vs 一家公司负责
“垃圾已经分类,但是运输时又混在一起,分类岂不是白分?”在垃圾分类的推广期,这是许多居民的担忧所在。
按番禺预计的模式,运送可以做到分开运。由于番禺模式中,垃圾回收是“两条线”,分别由供销社组织再生资源经营户上门回收及环卫部门回收。
但是,现实操作来看,却存在一定难度。此前,番禺社区里的可回收垃圾主要由清洁工各自收拣并卖给废品收购站,赚钱补贴生活。如果实行再生资源经营户上门回收,清洁工的补贴便成问题,他们必然有意见。如此一来,很可能形成供销社的经营户和物业公司的清洁工“双方同时负责”的抢垃圾局面,如何协调成为问题。
而“五羊模式”又是如何实现垃圾收集的呢?
据介绍,目前在每个居民家中,都放置了两个垃圾桶,分别存放食品垃圾和非食品垃圾,统一负责该片区垃圾管理的分类得公司会每日派人上门回收。而在每栋楼下,都会设置一个有害物质垃圾桶,该公司会每周末前往回收。“按照我们设置的程序收运垃圾,应该不会造成将已经被分类的垃圾弄混。”该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番禺模式:
优势:清洁工工作量减少 劣势:可能影响清洁工额外收入
五羊模式:
优势:统一公司管理,不会造成收集混乱
处理:各家粉碎排入下水道 VS 集中发酵化为肥料
因为两种模式采取了不同的分类处理方式,成本投入也是不一样的。
海龙湾物业管理接受《健康忠告》采访时表示,由于采取了分类回收,有专人上门收集再生资源,物业在垃圾处理方面的投入与以前相差不大,甚至反而有所下降。而专人收集“可回收垃圾”,也使得保洁员轻松一些。按照一位保洁员的介绍,在分类回收之前,他每天需要独自负责四栋楼的清洁,包括收运垃圾、拖地等,一天清两次,每天清理44桶,一共是88趟;分类后,垃圾量会减少一些。
至于没有单独分列出的“厨余垃圾”在番禺曾经召开的“方案介绍会”上,曾经透露,番禺模式计划推广“食物垃圾粉碎机”,购买机器的支出可能在一千至三千元之间。有了这个粉碎机,居民在家中将剩饭、菜叶、果皮等倒进洗菜池集水口,然后盖上盖子,打开开关,在一阵如同榨汁机工作时的轰隆声后,拧开水龙头冲会水,就可以将打成浆糊状的厨余垃圾随水冲走。
不过,当时的介绍会上也说,由于粉碎后的食物垃圾直接进入下水道,政府可能还要投入经费改造管网。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模式尚不用考虑投入成本,因为很多家庭并不愿意为之付出上千元的投入,另一方面,“食物垃圾粉碎机”对水系统的污染也遭到很多环保主义者的反对。
在成本方面,“五羊模式”的投入也不少。据介绍,由于挨户配备“垃圾粉碎机”可能性较低,所以采用了生化处理,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或饲料。倘若挨户推广“垃圾粉碎机”,一个社区的设备初步估算至少要25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本方面,“五羊模式”让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凡是居民按照相关要求把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就可以领到一张会员打折卡,而其中的固体垃圾可以折合成现金,在会员打折卡有所显现,到社区连锁便利店买米、油等日常用品享受八五折扣,日后还将实现垃圾回收的钱直接存入卡中消费。这一计划推出后受到居民的青睐。
番禺模式:
优势:运输量减少 劣势:如采用粉碎机,可能污染水系统,成本也较高
五羊模式:
优势:可以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结论:解读官方分类标准
尽管广州的垃圾分类试点有很多,但刘国柱说,未来的标准都是统一的。
目前来看,广州将生活垃圾分为四类: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相对来讲,接近于五羊模式,但是更突出了“可回收垃圾”的利用价值。
在垃圾分类处理上,餐厨垃圾将进入集中的处理厂,转化成肥料;有害垃圾进行特殊化处理;可回收垃圾如同“番禺模式”进入供销社的废品收购站;其他垃圾即不可回收垃圾,进行焚烧或填埋出来。
不过,考虑到垃圾分类的推广步骤循序渐进,城管委并没有把以上四种分类作为当前的推广标准。“我们现在只要求最低标准,不设最高标准。”刘国柱接受《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所谓最低标准,就是先把厨余垃圾分类出来。
这一决定不无依据:首先,将超过垃圾总量50%的厨余垃圾单独处理,可以减少填埋焚烧的压力,同时可以转化成肥料,变废为宝;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环卫工人、拾荒者依然会受市场驱动主动将挑拣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变卖。刘国柱说,既然已经形成这样的习惯,而且有一定的正面作用,还是应该鼓励,未来也可能考虑将这些拾荒者进行“收编”,纳入垃圾分类的体系。
其实除了所分类别,垃圾分类还有很多细节有待考虑。
在北京、上海考察的时候,刘国柱发现,这些城市没有在楼道里设置垃圾桶的习惯,都是由各家各户将垃圾拎到楼下,广州在90年代初也是如此,后来发展成上门收垃圾了。
关于这个细节,刘国柱联想到垃圾分类,算了一笔账:如果现在高层有30层,每层分类放置,至少需要两个垃圾桶,一栋楼就是60个桶,一个桶大概200多元,那么仅在垃圾桶设置上的成本就将极其庞大。但是,如果没有在每层设立垃圾桶,市民依然习惯在各家门口投放垃圾,很可能造成楼道内污染、引发邻里关系、夏天恶臭等一系列问题。
“垃圾分类不是这么简单,很多细节可能相互矛盾,需要人们改变太多的生活习惯。”刘国柱如是说。
【专家篇】
“理想模式中,没有不可回收的垃圾”
文/《时代周报.健康忠告》记者 胡舒彦
对于很多人来讲,“垃圾分类”似乎仅是一个口号。看着社区或路边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却始终没有明白:到底手中的垃圾该各归何处。
目前,中山大学环境科学陈炳禄副教授正在主持《广州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从学者的角度,他对垃圾分类有着理想化的认识,但同时,他也知道,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社会条件下,广州的垃圾分类远不能达到国外的水平。
垃圾到底该如何分类?回收后,它们各自转化为何物?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又存在哪些误区?
《健康忠告》:从专业角度来看,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不可回收?
陈炳禄:其实,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理想模式中,所有垃圾都是可以回收的。
但是,在现阶段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有些垃圾回收成本大或者回收效果不好,再利用产生的价值也很小,考虑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回收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健康忠告》:按照您所说,如果所有垃圾都可以回收,那么,不同种类垃圾回收后,各可转化成什么?
陈炳禄:首先,厨余可以转化为饲料,纸可以做再造纸,塑料再造成硬塑料。废旧电池的处理则比较麻烦,成本很高,但纯铝的依然可以提炼铝材。最难以回收的可能是衣物、鞋子等布类物品,因为成分复杂、材料各不相同,从技术的角度可以再造布料,但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再造布料的成本比用新原料造还高,做出的衣服也不会便宜。
《健康忠告》:对于五羊模式和番禺模式,您有何看法?
陈炳禄:其实,五羊模式和我建议的模式比较接近,主要将垃圾分为厨余垃圾、非食品垃圾以及有害垃圾。
但是,我不建议所有家庭都使用分类垃圾桶,每一栋楼有配备就可以了,这涉及成本问题,也涉及实际使用效率。以有害垃圾为例,主要是电池、灯管等,正常家庭即使一个月也很难产生太多有害垃圾,因此,就没必要在家中配备这种垃圾桶。
番禺模式则相对不太合理,对食品垃圾粉碎后排入管道的话,很容易会造成管道堵塞,污染物还会加强水的污染。
《健康忠告》:您心目中有没有更为理想的垃圾分类模式?
陈炳禄:垃圾分类有类别上的不同,也有方式上的不同。
类别上,我觉得在家庭里就分为两类:厨余垃圾和非食品垃圾,然后再在小区设一些有害垃圾的投放点,比较接近于五羊模式。
而在方式上,也就是指操作方面的问题,我觉得采用专用的垃圾袋就可以了,不同类的垃圾用不同颜色的垃圾袋,或者是在垃圾袋上印上不同的标签,每个家庭都使用分类垃圾桶,耗费太大。
《健康忠告》:国外有什么好的垃圾分类模式值得参考吗?
陈炳禄:所谓“好的模式”也要针对国情来讲,只能作为参考而已。因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的不同,美国人的厨余垃圾基本都是比较干的,不像我们中国。另外,即使在中国,天气气候差异,导致南北方的垃圾特点也存在不同,因此,垃圾的处理方式也应该“因地制宜”。
《健康忠告》:公众所理解的垃圾分类中,是否存在误区?
陈炳禄:其实,垃圾分类很多细节非常重要,被我们忽视了。
例如,在美国、日本,“非食品垃圾”是不能含有任何水分的,即使一个牛奶盒,也要清洗干净、涳干,才能丢到垃圾桶里。但是,在中国,大部分公众认为把奶液残余的牛奶盒丢到“非食品垃圾”中,已经足够了,事实上,其中包含了不少奶液“食品”。类似的还有带肉汁的包装袋等等。
之所以需要如此细致,因为处理不彻底,将影响下一步垃圾回收再利用,或者在焚烧垃圾时导致热值不够。